年少爱读诗

时间:2017-01-09作者:中国·依安来源:中国·依安

胡金城

那一年冬天,母亲病了,卧床不起,我放学回家做了几次饭。一天傍晚,父亲下班买回一小块猪肉,一斤二两,是全家人一个月的供应量。我把肉放进锅里,填上水,洒上盐,准备给母亲煮肉吃。这时家里来了两个女同学,说是教语文的陶老师让来取书。这可叫我着急了。她们要取的《普希金抒情诗选》,是我两天前从陶老师手里借到的,刚读了一半,哪能舍得让她俩拿走呢?我以人格保证:今晚贪黑也要看完,明天上学一定送还。她俩答应着走了,电也停了。我一边拉着风箱,一边借着灶台上的烛光继续读着那本没有来得及读完的大作。不料我完全陶醉在这位俄罗斯大诗人笔下的意境中,锅里的汤烧干了,险些将肉烧糊。好在父母没有责怪,但我心里还是很不好受。要知道那时候一家人一个月只能吃上一次肉。 

这件事情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,当时我正上中学。同许多中学生一样,爱读书尤其爱读诗。那时书店和图书馆的书架上都是空落落的。小城里的书籍大都被当作“毒草”一车车的拉到广场上烧掉了。我是亲眼看到的,好心疼啊!但我还是读了一些东西,包括小说也包括诗。因为民间毕竟藏着一些书籍,我所读到的都是从老师、同学、玩伴手里借到的。就在那个冬天,我通过教音乐的史老师认识了县文化馆的谢老师。也是在一个停电的晚上,史老师把我领到谢老师家里,两间低矮且阴暗的土草屋。从谢老师那里借到了贺敬之的《放歌集》。以后在他那儿借了不少书。有60年代初期臧克家主编的大部份《诗刊》,还有张永枚、梁上泉、王书怀等青年诗人和乡土诗人的诗作。 

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诗集,是高中毕业前的夏天。远在贵州工作的大哥到北京出差,跑了几个书店,排队买到几本刚刚出版的诗集,立马给我寄了回来。当从邮局里取回邮包时,我的心情可以用心花怒放来形容。打开邮包,里面有李瑛的《红花满山》,有李学鳌的《太行炉火》,还有李幼容的《天山进行曲》。我找来画报给这几本书包了书皮,还请写字好的同学用毛笔写了书名。爱不释手啊!这几本书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,其中精彩的句子能够完整的背诵下来。同学们得知我有了新诗集都争抢着来借。可是不等人家读完,我就以还有人要借为由急着索回。自我感觉不是小气人的我,那时给人的感觉倒很小气。  

时隔不久,我高中毕业了。因为父母需要照顾,我没有被动员下乡。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由此少了知青的经历。但我还是没有找到正式工作。为了养活自己,只好做些临时工,干些粗活、重活。抬木头,搬石头,挑沙子,什么都干过。无论干什么,我的衣袋里总会揣着一本书,往往是一本诗集。歇气的时候读上几页,便来了力气和精神。这成了我的一种习惯,可这种习惯是别人所看不惯的。对我来说,那段时光既黯淡又苍白。而伴我度过那段时光的,则是那薄薄厚厚的一本本诗集。在读过的那些字里行间,印证着我的青春记忆。诗给了我激情和勇气,诗给了我想往和追求。与古今中外的诗人交流,既使是无声的,也会获得诗心和诗意。好象在浓雾中掬起一束阳光,似乎于寒冷中感受一室温暖。

0

主办 : 依安县人民政府 承办 : 依安县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 :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

联系电话(传真) : 0452-7024044 0452-7027100 E-mail : yianxxzx@163.com

备案号 : 黑ICP备07003579号 网安备案号 : 201101023 网站标识码:2302230001

建议使用:IE8以上浏览器或切换浏览器为极速模式,浏览器为1024以上分辨率

关于我们 | 网站声明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